首页 | 关于花踪 | 历届得奖名单 | 世界华文文学奖| 图片集 | 联络我们 |




第11届花踪颁奖典礼

  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颁奖礼

张晓卿:经济科技冲击社会.尊重文化才可开创美景


《花踪文学奖》已经从本土走向世界,也成了世界华文文学殿堂一张响亮的品牌。

(吉隆坡27日讯)星洲媒体集团执行主席丹斯里张晓卿爵士指出,星洲日报对文化事业投注 最大的心力,以文化事业作为办报坚守不移的信念,是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和科技文明的冲击下,现代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动和转型,只有在经济之外 保存文化发展的空间,给予文化最适当的尊重,才可能因应未来的危机,和开创人类未来更美好的前景。

他今晚在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致词时说,在变动和转型的过程中,过去辛苦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信仰和价值,也因此开始面对不可避免的挑战和破坏。

“所幸得是,当我们面对的危机感日益深重的时候,已经有更多的人,开始为我们的将来,寻找新的出路。”

仁爱精神可助扭转暴戾

张晓卿说,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所推动的“圆融”、“和谐”,回归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既可以为人类新文明做出宝贵的贡献,也可以协助扭转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暴戾之气。

“我们为文化而奋力耕耘,也在努力奔走,因为我们希望为未来有创作力、有想像力的文化团队,铺 设美好的生态。我们也希望为马华文学更为辽阔的前景,更为丰富的内涵,更为多元活跃的生命和更为优越的创作环境,创造新的条件和带来新的风气。在文化的征 途中,我们不信东风唤不回。”

他说:“花踪文学奖再一次吹响文化的号角,也再一次让文学的飘香,滋润着每一位文学爱好者的心灵,并为大马文坛增添一道新的风景线,也为中华文化倾注一份新的能量和真情。”

花踪从本土走向世界

张晓卿说,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花踪文学奖,经过11届22年的探索和拓垦,《花踪》已经从萌芽期,进展到开花结果的丰收期。《花踪文学奖》,已经从本土走向世界,也成了世界华文文学殿堂一张响亮的品牌。

“文化的力量,在于人的耕耘,人的力量,植根在对文化的拥抱和接纳。我们不要害怕少数人对文化的漠视,我们更害怕的是大多数人对文化的冷漠和无礼。”

他说,文化是一种潜力,也有一种爆发力。

潜力是深沉的、是稳重的、是内在的;爆发力是活泼的、是创新的,是有生命的。一旦文化的热力四射,一旦人人对文化都有感觉,都有期待,都有珍惜,文化的兴起,民族的攀升,必然蔚为一股沛然不可阻挡的力量。

失去文化生命即失根

“失去文化的生命,一个民族的精神就会变得虚空,就会变得无根,失却依据。”

张晓卿祝福所有入围的作者,无论得奖与否,都是马来西亚文坛的尖兵与后浪。只要坚持创作,追寻人文精神,回归文化本体,他们都是大马人的骄傲与标杆。



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圆满结束,海内外文学家、所有得奖人以及表演嘉宾在盛会结束后留下大合照,期待两年后再见。左起为水真立早,郭碧容、方路、刘庆鸿、龚万辉、许裕全、王子平、江迅、陈连和、焦桐、萧依钊、卓如燕、张晓卿、王文兴、郑愁予、万惠民、黎紫书、范俏倩、张大春、梁文道、李思和、孙爱玲、洪珊慧、李辉、朱自奋、长平。

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得奖名单:

世界华文文学奖
王文兴(台湾)(奖金1万美元)

马华小说首奖
许裕全〈身份〉(奖金1万令吉)
评审奖:龚万辉〈远方的巨塔〉(奖金5千令吉)

马华散文首奖

龚万辉〈青春挽歌〉(奖金7千令吉)
评审奖:牛油小生〈流水丹青〉(奖金3千令吉)

马华新诗首奖
刘庆鸿〈花朵倒悬〉(奖金5千令吉)
评审奖:方路〈寂寞手艺〉(奖金2千令吉)

报告文学
首奖:从缺(奖金5千令吉)
评审奖:水真立早〈千年一寒在荷兰〉(奖金2千令吉)、郭碧容〈征途〉(奖金2千令吉)

马华文学
大奖:黎紫书(奖金1万令吉及赞助出版一部新作品,赞助费约1万3千令吉)

新秀小说
首奖:蔡绮琳〈小张〉(奖金1千令吉)
评审奖:马愿越〈降头〉(奖金500令吉)

新秀散文
首奖:李晋扬〈虚构的世界〉(奖金800令吉)
评审奖:江歆善〈老爸的保险箱〉(奖金150令吉)、卢姵伊〈淹没〉(奖金150令吉)

新秀新诗
首奖:李晋扬〈路上〉(奖金500令吉)
评审奖:洪才逸〈诗埋〉(奖金200令吉)



马华小说首奖得主许裕全(左2)及评审奖得主龚万辉(右2),与颁奖人洪珊慧(左)及孙爱玲(右)合照


刘庆鸿(左2)凭《花朵倒悬》勇夺马华新诗首奖,方路(右2)则是评审奖得主,左是郑愁予、右为焦桐。



台湾72岁名作家夺花踪最高荣誉

王文兴获世华文学奖


张晓卿颁发花踪最高荣誉奖项──世界华文文学奖给来自台湾的文学家王文兴。

(吉隆坡27日讯)八月的吉隆坡晴时偶阵雨,阳光和雨水滋润了这一片花田,让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绽放成一片花海;国内外文学爱好者遁着花迹而来,喜悦出席花踪文学奖颁奖盛会,分享文学创作者笔耕的甜美果实。

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今晚在吉隆坡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花踪颁奖礼盛典由短片《花踪的故事》掀开序幕,向与会者细诉了“花踪”的由来。

来自台湾的世界知名作家王文兴,成为第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

今年72岁的他远道而来,从星洲日报媒体集团执行主席丹斯里张晓卿爵士手上,接过这项至高荣誉。

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是花踪文学奖中最高荣誉的奖项,除了获颁一座花踪铜雕,也获奖金1万美元,这是对海外作家的成就和对文坛贡献的一个肯定。

曾经获颁这项荣誉的作家是中国的王安忆、台湾的陈映真、香港的西西、台湾的杨牧和美国的聂华苓。

1939年出生的王文兴,于1961年毕业于台大外文系,后赴美就读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英文系创作班,获艺术硕士学位。1965年返国任教台大外文系,2005年退休,专事写作,并致力于校园与民间“慢读”文学经典讲学活动。

大三时,王文兴和同学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引介西方现代文学,提供文学创作发表园地。王文兴以“慢笔”著称,第一部长篇小说“家变”费时7年,第二部长篇小说《背海的人》上下两册共历时25年完成。

王文兴在发表感言时形容,他的心情是既惶恐又高兴,而且觉得非常感动,因为这个奖项不是地方性,而是属于是世界性的。

他很高兴这个奖项送给了台湾,肯定了台湾对文学的爱好。

他表示十分荣幸能够追随两名前辈即迭达夫和徐悲鸿的脚步,来到马来西亚这个椰雨蕉风,充满活力的国家。

花踪常胜军
黎紫书夺马华文学大奖


黎紫书(左2)获马华文学大奖,由焦桐(右起)、黄子平及陈思和(左)颁奖。

本届的马华文学大奖,是由本地作家黎紫书获得。

黎紫书是备受看好的本地作家,她是花踪文学奖的常胜军,获奖无数。这一次获得马华文学大奖,是对她努力创作的再度肯定。

黎紫书说,她在这八年来除了写作,便是作梦,现在她的梦想,便是能够成为来自马来西亚又能面向世界的作,而她一点都不感到寂寞。

花踪文学奖的马华小说首奖由许裕全荣获;而上一届的马华散文首奖得主龚万辉,再次获得评审青睐,夺得本届的散文首奖;此外,他也荣获马华小说评审奖。

马华新诗奖首奖得主是刘庆鸿,报告文学奖首奖从缺。

除了各组的首奖之外,每个项目的组别都有一份评审推荐奖,即马华小说奖由龚万辉获得、马华散文奖由牛油小生获得、马华新诗奖由方路获得、报告文学奖的评审奖有两位,分别是水真立早以及郭碧容。

花踪文学奖也设有新秀奖,希望鼓励和栽培更多年轻人投入创作,让马华文坛的花朵生生不息地绽放。

本届的新秀小说首奖得主是蔡绮琳,评审奖是马愿越;新秀散文首奖得主是李晋扬,评审奖得主是江歆善和和卢姵伊;新秀新诗首奖得主是李晋扬,评审奖得主是洪才逸。

马中艺术家精湛演出
卓如燕再高唱《花踪之歌》

花踪文学奖颁奖礼不仅是对文学创作者努力的肯定,也是一项充满文艺气息的晚会。享誉国际的本地著名女高音卓如燕,再次登上花踪舞台,演唱两首曲子《再别康桥》和《天路》,让出席者沉醉于她美妙的歌声。

来自中国的国家一级演员万惠民,演出了在本地难得一见的梅派京剧《贵妃醉酒》;同样来自中国的演奏家范俏倩,则带来了华乐精粹:琵琶演奏。

本地著名的专业现代舞团──石头舞团,曾三度参与花踪的演出,这次将再次带来精湛的舞蹈《午风》。此外,以敲击乐为主轴的表演团体──手集团,也在花踪舞台上演出了振奋人心的《敲响南洋味鼓声》。

当然,晚会少不了由卓如燕再一次站在舞台上高歌《花踪之歌》,为这两年一度的盛会写上一个圆满的句点。



 第十一届花踪国际研讨会

讲解“telling”与“showing”叙事手法.王文兴分享创作心路


王文兴从其著作《家变》中摘录一段,讲解“telling”与“showing”叙事手法的不同,以及《易经》中“退藏隐密”的概念。

(吉隆坡28日讯)第六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得奖人王文兴今日在第11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分享创作心路,为与会者上了一课文学赏析,也展现其创作与构思的认真和细腻。

他从其著作《家变》中摘录的其中一段,以实际例子讲解“telling”与“showing”叙事手法的不同,以及采用《易经》中“退藏隐密”的概念创作。

有关情节是叙述一对父子在逛街,通过对话和动作,让读者间接感受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地点、周遭环境和人物。

他说,“telling”是直接告诉读者时间、地点、人物,而“showing”则是通过侧写,告诉读者这些事情,虽然“退藏隐密”,却一样能够传达讯息。

“短文是主人公回忆的一段往事,但是没有采用文字叙述他陷入回忆,而是直接跳到往事,从父子的对话中,了解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所在之处。”

他也指出,父子之间的互动也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

他说,当父子要回家时,文中提及“于是他们转回来走”,形成一个变化,文中主人公方向的转变,带入下一个主题,小说需要像孙悟空,讲求变化,不同的变化之间互相呼应。

他也提及,文中“人力车拍拍地从他们身边跑过”,除了描绘街景,“拍拍”两字也描写了人力车夫光脚拉人力车的声音,一副鲜活的场景应运而生。

大会播映纪录片
王文兴小小房间创作

较早时,大会也播映其中一段关于王文兴的纪录片,王文兴坐在小小的房间创作,房间有一扇窗,只有一张桌子和椅子,满桌子满地的碎纸片,记录了王文兴的构思和草稿,画面包括他创作时不断敲铅笔的小动作。

王文兴戏称小房间像一个“牢房”,纸片上密密麻麻都是字,让大家一窥一位知名作家创作时的情况。台湾文学研究者洪珊慧也参与制作这部纪录片。

创作逾五十年
王文兴为台文学树立新典范

王文兴是国际知名的文学家。高中时期开始写小说,考上台湾大学外文系,于1960年和同班同学白先勇、欧阳子、陈若曦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大学毕业后留美。

1965年回台湾,受聘于台大外文系及中文系。

王文兴在其作品《家变》、《背海的人》等小说里的文字的奇绝运用,为台湾文学树立了的新典范。

王文兴第一部长篇小说《家变》荣膺香港《亚洲周刊》“二十世纪小说一百强”之一,及台湾文建会三十部“台湾文学经典”之一。

王文兴除小说创作之外,另有《书和影》、《小说墨余》、《星雨楼随想》等散文集,作品涵盖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手记、剧本,以及文学艺术评论,创作逾五十年。

他曾于2007年获台湾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9年获国家文艺奖,2011年获法国骑士勋章荣誉。


洪珊慧:追求文字完美近苛求.王文兴坚持美德.难得


洪珊慧:王文兴苦心考量和精密计划,力求小说文字于表意、声音与影像的表现之完美组构。

(吉隆坡28日讯)台湾小说评论者洪珊慧指出,第六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得奖人王文兴极力锻炼文字,每个文字的挑选、每句声音的设计、每段文字意义的营造,都苦心考量和精密计划,力求小说文字于表意、声音与影像的表现之完美组构。

“这也是为何王文兴的书写与创作如此缓慢,一天最多只有三十余字,包括标点符号。”

她今日在第11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上评析王文兴的文学成就时说,王文兴对小说语言文字进行反覆推敲,对标点符号、文句语气再三斟酌,经过长时间、多次思考的锤炼和沉淀,显示他对文字的执着和一贯的态度。

文学作品如同生命进程

“长篇小说《家变》重新排版时,他花了一年时间校对,修改了约一百多字;《背海的人》出版时,他也花了一年时间校对,对于文字完美的追求,达近乎苛求的程度,在崇尚速成的社会,这是一种难得的坚持和美德。”

她指出,对王文兴而言,文学作品是活生生的,如同人的生命、历史的进程一般。他考虑整部作品随时间、主人公心理情绪的变化,而让文字的节奏、语调、表现度产生转变过程,运用语言文字的变化或变奏来达成表现效应。

推动“文学慢读”教育
王文兴致力小说文学创新

洪珊慧说,王文兴的长篇小说《家变》描写一位现代知识青年在成长过程中,与家庭和伦理秩序之间的冲突,其小说内容与其独特的文字表现,引发当时台湾文坛的注目与讨论。

“慢读”和“慢写”
追求文学艺术创作

她指出,另外《背海的人》则描写一退伍军人“爷”落魄于东岸小渔港的两个长夜的独白,内容涉及哲学、神学、文学、政治、社会、人性、命运、救赎、爱欲与死亡、矛盾与孤独、存在与毁灭等命题。当中文字的狂放姿态,近似书法草书般淋漓尽致地挥洒奔放。

“王文兴致力于小说文学的创新实验,也可称为‘新白话运动’,继五四传统以来,对现代文学的一种新思考和新尝试,将中文叙事语言的艺术推向一种理想境界,突破现有白话文的框架与缺点。”

她说,王文兴退休后投身于“文学慢读”推动工程的教育,穿梭于各大学校园和民间讲学,与年轻人讨论文学慢读的方法和其中阅读的观点见解。

“‘慢读’成为王文兴的文学信仰之一,‘慢写’成为他追求面面俱到的文学艺术创作的必然道路,这种执念无疑是一种文学典范与文学之上的价值。”



梁文道:直接研究文字效果.马华文学无须追究“原乡”


梁文道(左)与长平在座谈会探讨“文学、现实和政治”以及“原乡与他乡”的关系。长平的女儿在座谈会中途也走到台上娇嗲的依偎在爸爸怀里。

(吉隆坡29日讯)香港时事评论作家梁文道认为,在看待今天的马华文学,没有必要再追究“原乡”在何处,更有建设性的做法是切断源流观念,直接研究马华文学在文字上的效果。

他昨日出席主题为“文学里的原乡与他乡”的第十一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在“文学、现实和政治”座谈会上谈论“文学里的原乡与他乡”和“文学的原乡与他乡”。

他说,两者之间有一些差异,在探讨“文学里的原乡与他乡”时,他认为马华文学中有关原乡和他乡的描述有太多常见的笔调,以及同一框架内的怀旧感觉和修辞方式,究竟是作者本身的离散经验,还是受到文学传统影响,或者是为了书写的必要才制造一个原乡与他乡。

原乡他乡为书写而产生

“有时与其说这种原乡与他乡的感受是真实存在,不如说是为了书写的架构才产生。”

在谈及“文学的原乡与他乡”时,他认为,马华文学不应该被理解为汉语文学的支流,更应该解读为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所说的“少数文学”,也就是主流语言的少数运用。

他说,中国之外的汉语文学中,有大量固定语言的表述模式,例如“秋天落叶”、“寒夜”这些与中国气候或地理环境相关的用词,被捆绑在汉语书写中的表达方式,在马来西亚却不适用,即使有情感认同,但是与真正的周遭环境格格不入。

“其实在汉语书写中没有出现过‘雨林’,这些都是需要配合环境自行选用的辞汇。”

他指出,日常文字书写和讲话用语,与社会环境、制度配合,并延续其效果,语言的主流使用方式将会巩固政治效果和看不见的制度建制。

他说,而少数文学的文字使用将会扰动这种建制,中国读者对香港、马华文学的用字感到不适应是很常见的,因此他主张摒弃“源流”的观念。

长平:须穿越他乡原乡
在理想国土耕耘

座谈会另一名嘉宾中国时事评论作家长平指出,对于一名作家,必须在他乡和原乡中穿越,在现实和政治中穿越,其精神世界从不离开现实的土地,但一直在一个理想的国土中耕耘。

他说,有人说文学是一种逃避式的反抗,逃避的任务完成后,让人误解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是对立的,文学是张扬个性和自我意识的说法不完整。

“一个真正自我的人,必须知道本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和精神体系中的位置,即使是历史传承的角色,非常自我的人至少必须自知,这是很重要的自我内涵。”

他也提及文学工具论,例如文革期间,文学成为实现政治的工具,也有一种说法是,文学是一种逃避的反抗,这种逃避也是一种政治的姿态,而且有力地阐明了文学与现实、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能“游”才能广泛接触生命.张大春不与孩子谈祖籍


黄子平(左)说,“异托邦”概念促使他认真思索,憧憬原乡生活会否忽略了自己处在的空间;张大春则指出,他更崇尚“游”,能“游”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及更广泛地接触生命。

(吉隆坡28日讯)台湾小说家张大春说,他尽量避免跟孩子谈原乡和他乡的问题,因为他更崇尚游侠、游学或游仙的“游”,能“游”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及更广泛地接触生命。

他指出,他的妻子是台湾嘉义人,他的儿子和女儿常常辩论他们的祖籍,儿子说他们是山东人,女儿却说是台湾新店人,两人在家族观念上有严重的冲突,但他向来不斡旋。

“他们兄妹的冲突,我不会调理也不试图调理,我不认为他们应该背负‘我们是哪里人’才能谈论话题,儿子说他是山东人,女儿说他是新店人,我装听不见,这叫‘神游’。”

家传信仰这代或断掉

他今日在“第十一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上,针对“文学里的原乡与他乡”的主题,发表上述谈话,另一主讲人是中国文学评论家黄子平。

张大春说:“也许有天女儿嫁到尼日利亚,儿子娶加拿大(妻子),这都不是我的事,若张家未来出现‘五颜六色’的孩子,我也无从反对。”

“有些看起来家传的信仰,也许到我这代,可以将之断掉。”

他指出,五代十国南唐宰相韩熙载在其《感怀诗》中嗟叹,他在江南“做客”数十年后回到江北时,发现“举目无人识”,因此不如回江南,因为“异乡”的江南起码还有人记得他。

“这是韩熙载羁旅他乡数十年,不得回归原乡而得出的觉悟,也可以说他暗渡安抚自己羁旅外地的情感,不得不做的一个转向。”

他说,生于槟州、学贯中西的辜鸿铭在马建中的劝说下,剃发蓄辫开始“中国化”的第一步并学习中国文化,但还是无法融入中国的体制。

黄子平:想像与真实不对立
他乡变原乡或更实在

黄子平说,法国哲学家傅柯提出的“异托邦”概念说明,想像和真实空间其实并不截然对立,因此,这促使他认真思索,憧憬原乡的生活,会否使他忽略了自己处在的空间。

“我喜欢《花踪之歌》歌词,它提到(花朵)慢慢生根及开花结果,在本来是个异乡的地方生根,使他乡变成我的原乡之一,这可能是更实在的一种态度。”

他指出,当人民离开原乡太久,几代都不在原乡生活后,似乎不能放弃对原乡的梦想和追求,所以会有寻根的运动或文学现象。

他说,镜子里的世界看起来像乌托邦,因为人不在那里,但镜子实际上是异托邦,因为镜子真实存在,它用相反的动作与人们交流。

他指出,异托邦概念让我们能更灵活地发现,想像空间和真实空间,并非那么截然对立。



报告文学重真实.李辉、江迅和朱自奋分享心得


李辉(左起)、江迅及朱自奋与出席者分享对报告文学的心得

(吉隆坡28日讯)报告文学兼具新闻写实性与文学性,何者为重?什么才是报告文学作者应具备的素养,著名传记作家李辉、香港报告文学作家江迅、中国报告文学作家朱自奋就上述问题,与大马读者深刻分享了各自对报告文学的心得。

3名主讲人在第十一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主题为“如何写好报告文学”座谈会上,也各自针对报告文学或以纪实文学概念概括的探讨、呈现手法以及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等侃侃而谈。

李辉:事实永远大于语言

中国传记作家李辉强调,报告文学或他认为更适合称之为纪实文学,作品就算语言再好,描述手法再生动,如果作品事实不具力量,作者的叙述就好像是建筑在沙上的高塔,是站不住脚的。

谈到纪实文学的书写,李辉说,作者必须对采访对象经历的时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有完整了解,才能将整个事件完整呈现,本身也会对写作材料取舍自如,把最能体现力度的细节表现出来。

在写实与文学修饰之间,如何拿捏取得平衡这等问题上,李辉始终坚持,事实的叙述,永远要大于语言的力量。

“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应以事实和采访人物的真实故事为最主要,如果把语言刁琢放在首位,作品的生命力或力度就会差得多。”

江迅:文人须有职业道德

另外,香港报告文学作家江迅也指出,任何一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的角度,都有自己偏重领域的重点,根据自己关注的领域,能力来决定写什么,但文人必须有基本职业道德。

他也举例李承鹏书写的《李可乐抗拆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拆迁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但媒体报导不断,读者对事件变得麻木,文学的介入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发声武器。

他表示,最近在中国文坛不时有作家文人提出“文学要回到现场”的概念,而之前有人提倡“在场主义”。

他说,所谓的在场主义就是要面对现实,而这个现实主要是文化精神层面,价值取向主要是批判性,而在场主义更注重当下性、介入性、精神性3个基本要求。

朱自奋:离不开完整性

中国报告文学作家朱自奋认为,报告文学真实性非常重要,是否能打动人心,是否有很高的人性洞察,以及对描写现象的哲学思考,是决定报告文学是否具备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元素。

“毕竟事件或现象和终究会过去,而留在事件或现象后的情感热度或思想痕迹,会经过文学性桥梁,启示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她也指出,网络时代对报告文学带来很大挑战,因为在这个人人可当作者,文学在这个环境下受到很大冲击,显得越来越碎片化、快餐式,但是报告文学与碎片化并不相容。

“报告文学离不开完整性的要求,只有作者对碎片化的东西进行综合,描述与叙述才是完整,也恰恰是对报告文学真实性的考验。”



木焱和梁靖芬著作及《花踪文汇10》.配合花踪推介3新书


张晓卿爵士、星洲媒体集团总编辑萧依钊和梁靖芬在“第十一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的开幕礼上,推介这3本新书。

(吉隆坡28日讯)配合“第十一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的举行,主办单位今日推介3本新书,即花踪第一届马华文学大奖得主木焱及梁靖芬撰写的《我曾朗诵你》和《朗岛唱本》,以及《花踪文汇10》。

星洲媒体集团执行主席丹斯里张晓卿爵士、星洲媒体集团总编辑萧依钊和梁靖芬在“第十一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的开幕礼上,推介这3本新书。

《花踪文汇10》收录评审记录得奖作品

《花踪文汇10》收录了星洲日报第十届花踪文学奖各组评审会议记录和得奖作品,包括报告文学、马华小说、马华散文、马华新诗、马华文学大奖,以及第五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聂华苓的作品《三生影像》摘录。

《花踪文汇10》不仅展示了得奖作品的模范,也可让读者从中观察及归纳出整体华文文学世界对优秀作品所设下的标准与要求,作为借鉴。

《我曾朗诵你》及《朗岛唱本》定价20令吉,《花踪文汇10》则是25令吉。

梁靖芬首本小说集
《朗岛唱本》多元化创作

另外,《朗岛唱本》是梁靖芬第一本小说集,收录了她从1998年至2011年的作品,呈现多元的创作面向。

书名取自《朗岛唱本》之篇,作者以耳熟能详的本土老故事——浮罗交怡岛的马苏丽传说为主轴,采用了马来班顿的文字节奏感与音韵的新实验手法,创作出极富本地色彩且又凄美悲壮的小说。

书中有两篇以马戏团表演者为主角的短篇小说,透过走钢索者的演艺与退休生涯,细腻生动地描绘出马戏团过去的生态面貌。

《朗岛唱本》也收录了“阿布力镇系列”,这是梁靖芬在星洲日报副刊的小说专栏《七剑》中,首次尝试的极短篇创作。

梁靖芬来自森美兰州瓜拉庇朥,作品曾获花踪文学奖小说首奖、佳作奖,着有散文集《梦寐以北》。


感到开心--马愿越(19岁)



“这是我第二次获得花踪新秀奖,但我依然感到开心及意外。两年前,我获得新秀散文评审奖。我从小就在妈妈的鼓励下,开始写作及参加比赛。我创作《降头》的灵感来自马来朋友的降头故事,这是一篇亦真亦假的小说。”

感到惊讶──江歆善(17岁)

“我第一次参加花踪这么高荣誉的文学创作比赛就获奖,让我有点惊讶。之前我曾赢得全国中学生文学创作比赛的小说优秀奖。《老爸的保险箱》是讲述父亲疼爱的我方式,因为我沉迷阅读小说,甚至影响到学业,因此,爸爸把我的小说藏到保险箱内。”

《我曾朗诵你》
见证木焱成长

《我曾朗诵你》收录了木焱从1996至2009年的诗作,共分为六辑,见证了一个诗人的成长和诗风的转变,辑一和辑二为木焱早期的作品,流露出年轻诗人奔放不羁的性格。

辑三以他居住的城市——台北为出发点,再逐渐把视角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如阿富汗、纽约和车臣,透露反战的讯息;辑四,木焱回归到他的出生地新山,并创作了八首散文诗。

辑五,诗人回到大马,诗作更加贴近本土生活;辑六则呈现了多元创作素材,将眼光投放在世界大事,如汶川地震及西藏镇压事件,并以多首诗作向西方诗人致敬。

木焱生于柔佛州新山,毕业于台大化工系,现任职制药业,曾获台湾优秀青年诗人奖、隆雪华堂马华诗歌首奖、游川短诗首奖等,着有《秘密写诗》、《no.》、《毛毛之书》、《台北》,作品被选入台湾年度诗选和散文选等。

得奖感言

这个奖项意义特殊
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王文兴


文坛上以”慢写”著称的王文兴是第六位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得主。

“首先,非常感谢星洲日报给我这个奖项,这个奖项有个特殊意义,让我更觉得感动,感动的是这个 奖不是地方性—它是一个全球性——给全球华人的奖。得这个奖,我个人有两种心情:一是惶恐的心情,我觉得我没有资格得奖。另一个是高兴的心情,高兴这个奖 送给了台湾,算不上肯定台湾的文学成就,不过肯定台湾对文学的爱好。

“我是昨天才来贵国,这一天的观光,给我非常好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美丽充满活力的国家。让我 也想起来,过去是否和这个国家有些情感的牵连。50年前,我们台湾讲到这个国家,就会用四个字“椰风蕉雨”,用非常美丽的这4个字来形容这个富有浪漫情调 的国家。台湾也是椰风蕉雨,不过我们觉得这更属于这个国家。

远在40年前,我知道两位我佩服的文人到过这里:一位是郁达夫,一位是徐悲鸿。郁达夫的散文是中国白话文第一人,徐悲鸿是近代素描双料第一人,跟随他们的步履来访贵国,我觉得高兴,光荣。”

用文字补充遗失篇章
马华散文奖得主龚万辉



即将离职专心从事创作的龚万辉,分别获得了马华散文大奖及马华小说评审奖。

“我母亲去世的时候留下的遗物包括两本手抄歌词本……这两本歌词被白蚁蛀坏了,我现在用文字补充这些遗失的篇章。”

“我感谢漂亮、贤淑的另一半,感谢她的陪伴,包容我画画、写作的任性。”

“感谢星洲日报,9月就要离开专心创作,这笔奖金对我格外重要。”

马华小说奖得主许裕全


妈妈无法到场分享荣耀
马华小说大奖得主许裕全将奖项献给逝世的母亲。


“这个奖最高兴的人是我母亲。原本我们要一起出席花踪文学奖,我母亲洗肾中风,已经很多年没有出过远门……我很紧张,妈妈问我,如果会场轮椅不能进的话怎么办?我说,那我抱你。我问,如果我没有得奖怎么办?她说,她用单手鼓掌。”

今天是妈妈去世第35天,她没办法来现场和我分享这份荣耀。

曾经有个朋友告诉一个故事,说古来有一个老人每天拿着他手上的身份证站在安全岛,红色身份证,政府很讨厌他,把他红色的身份证没收了,老人就拿拖鞋。

我那时也笑了,这个笑话背后隐藏着非常大的无奈和悲伤,身为华人,比国家独立的年龄还要长,还要久,竟然没有身份,竟然拿不到身份证。

要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朋友陈以杰,他就把一生当中因为没有身份证而留下来的剪报都交给了我,我们在电话里聊了好久,他说希望你把这个故事好好写出来——今天,我相信我已经做到了。”

梦想将来能面向世界
马华文学大奖得主黎紫书


阔别花踪舞台8年,创作路上不寂寞的马华作家黎紫书夺下2011花踪马华文学大奖。

“8年来,我不是在写作,就是在做梦,或是一边写作,一边做梦,我开始有了越来越大伟大,壮观,我会梦想以后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来自马来西亚,却能面向世界的作者。这个梦想是我从前不敢有的。

虽然没有参赛,我却一直遇到给我鼓励和支持的人,包括能够站在这里也是因为这些人给我的鼓励。

我感谢所有跟我说过你可以的人——包括联经出版社的林载爵先生,宝瓶出版社的朱亚君先生,还有支持我写长篇小说的卓美福先生。”

能碰触心深处就是好诗
马华新诗奖得主刘庆鸿


第十一届花踪马华散文大奖得主刘庆鸿。

“写诗的技艺有高下之分,写作的态度却没有,诗只要能碰触心里最柔软,最隐秘的深处,那就是心中最好的诗了。”

主评的话
作品优秀难选择



马华文学大奖主评陈思和。

“每次面对马华文学如此优秀的参评者,评审们的心情总是非常复杂。今年有7位参评者,2位以小说参评、3位以诗歌参评、1位以散文参评,1位散文和诗歌同时参评。他们都以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优秀,而对我们来说,只能选出一部,非常困难。

今年参评马华文学大奖的诗歌、散文、小说,每一个种类都有非常优秀的成果。我到现在还回味着那 些充满着现代意识的诗歌,如猫步蛇行,非常令人感动。有的散文作者能把亲近的爱写得如此惨烈,也有的作者能把一些非常平凡的日常生活细节写得趣味无穷,让 我们久久回忆。小说作者的短短千百字写出了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有长篇,一部优秀的长篇,是马华文学最高的表现。

这一次让我们看一部新兴的小说,在表述马华文学的艰难历史和那种丰富的叙述手法都让我为之一震。

这样的小说,套在整个世界华文的水平当中,它也是站在前面的。”

写诗人不怕寂寞
新诗奖主评郑愁予



新诗奖主评郑愁予。

“这10篇进入决审的诗,各有长处。

评审们一致认为,虽然得奖作品并不是大家完全同意的,但它绝对都是大家都赞许的。

如果诗的内容太灰色、太内向或太具知识性,就使这首诗被接受的程度降低。

写诗是寂寞的,正因为写诗人都知道,所以他们不怕寂寞。可以让自己孤独的走下去,和爱好诗歌的朋友们共同走下去。那么诗的奖项花落谁家,就不要紧。”

写得好不好先看散文


散文奖主评黄子平。

“如果诗歌是酒,散文就是米饭;如果诗歌是舞蹈,散文就是走路。通常我们说,看一个人是不是好的小说家、好的诗人,先要看看他的散文是否写得好。那么,怎样去评判一个人走路走得是否好看,还是有标准的。”

小说家也是寂寞的


小说奖主评洪珊慧

“郑愁予说诗人是寂寞的,我认为小说家也是寂寞的,而且小说家需要更大的耐性去经营他的小说王国。

在这次的决审小说作品当中,评审们看到了一些有企图心和创意的作品。最后,评审们以小说的整体结构、叙述语言的经营、还有选材与表现的深刻性,作为得奖的考量重点。”

报告文学作品不理想
报告文学奖主评梁文道


报告文学奖主评梁文道。

“今年的作品不理想,既不报告也不太文学。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是在于大家对于报告文学的误解。

也许大家以为,比起写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的范围特别窄,使到大家常常容易忽略它。

6位决审作品的作者都找到了很好的题材,有的还让评审大开眼界。这点是需要被鼓励。所以,评审团决定设两个评审奖,首奖从缺。”


散文新诗组皆夺新秀奖首奖.李晋扬成双料得主

(吉隆坡28日讯)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新秀奖见证文坛新芽勃发长成一片娉婷花海,在花朵盛开的季节,文坛新秀也才气绽放,其中第二度参加的李晋扬,在散文、新秀新诗组夺下首奖,成为双料得主。

李晋扬分别在新诗组、散文组,以诗作《路上》、散文《虚构的世界》夺下首奖。

今日新秀奖共颁发3个组别,分别为散文组、新秀新诗组与新秀小说组奖项;3组别共收到321份作品,比上届增加了67份。

6文坛新秀脱颖而出

其中6名文坛新秀脱颖而出,主办当局邀请了马华诗人方路、作家许裕全、何乃健分别颁发3组别奖项。

在散文组别,笔名中外五方的江歆善以《老爸的保险箱》与另一名年轻新秀卢姵伊凭《淹没》,同获评审奖,分别获得300令吉奖金以及奖牌一座。

在新秀新诗组别,笔名莫子寒的洪才逸也以诗作《诗埋》夺下评审奖,获得200令吉奖金及奖牌一座,而评审也特别在其余参赛作品中挑选出叶蓬玲的《茧》作为推荐发表。

蔡绮琳以小说《小张》夺得新秀小说组首奖,获得奖金1千“花踪”锡雕一座,而评审奖则落入马愿越手中,他以小说《降头》获得500令吉奖金及奖牌一座。

出席第十一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开幕礼、新书推介礼暨文学奖新秀奖颁奖礼嘉宾包括星洲媒体集团 执行主席丹斯里拿督张晓卿爵士、《花踪》筹委会主席兼星洲媒体集团总编辑萧依钊,以及多名海外名家包括王文兴、郑愁予、陈思和、焦桐、长平、江迅、洪珊 慧、孙爱玲、黄子平、朱自奋、李辉等。

 

观后感

黄子平:一个盛大节日
中国文学评论家

“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我每两年一定来参加这个盛会,每个环节都非常好。”

“报告文学的环节比较出乎意料,评委对报告文学会有比较多的见解,文类本身有很多争议,也有很多人建议改成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本身是一个很特定的概念,而台湾称为报导文学。”

“纪实文学的范围、写法和传统等都不一样,能让投稿人有更宽大的视野。”

周蓓姬:感觉非常开心
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新闻组组长

“首次参与此文学盛会,感觉非常开心,看到马华文学这22年成绩,证明它在世界华文文坛上,确实占有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很高兴看到来自台湾的作家王文兴教授荣获世界华文文学奖,作为台湾人,我们深感荣幸,也希望台湾日后能在世界文坛更上一层楼。”

洪珊慧:写得非常精彩
台湾文学评论者暨中央大学助理教授

“我觉得非常感动,也觉得马来西亚是一个充满文化、艺术和活力的国家。”

“作为马华小说奖的评审,我认为今年入选的小说都写得非常的精彩。”

林载爵:盛大文学盛会
联经出版社发行人

“这么盛大的文学盛会,在台北及香港都没有办法看到,我第一次参加,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颁奖给参赛者,此文学奖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即全球华人作家大集合,而得奖作者从本地的许裕全,到已跨出马华文学的黎紫书,呈现不同面向。”



萧依钊:热爱生命活出深度.真诚感恩写出好作品


萧依钊的闭幕演说,为第十一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划下圆满的句点。

(吉隆坡29日讯)星洲媒体集团总编辑萧依钊指出,能阅读文学作品,是幸福的事;能创作文学作品,是更幸福的事。

她说,要热爱生命,才能活出生命的深度,而一个作者必须热爱生命,必须有一颗真诚、感恩的心,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为马华文学尽一分力

“22年花踪之路,尽管有风也有雨,但我们无怨也无悔,至少我们对传扬马华文学尽了一份力量。人事几许沧桑,但栽花人的精神恒长不变。”

她在第十一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闭幕礼上说,20年来,海外许多知名作家循着花踪而来,不为名利,只为了协助推动马华文学,而在这崇尚物质主义的时代里,还有许多文学爱好者参加文学研讨会,而且有许多人是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这令主办单位深爱鼓舞。

“我们也欣慰的看到,花踪伴随着本地许多优秀的青年作家,包括黎紫书、梁靖芬、曾翎龙、龚万辉、吕育陶、许裕全、方路、翁菀君、刘庆鸿、陈志鸿、翁弦尉、林建文等成长。”

访柬越边界村镇获顿悟

她说,半个月前,她到了柬越边界的一个村镇,探访贫困学生,那边的许多孩子是饿着肚子上学的。

“我去看望了一位患艾滋病的学生母亲,她诉说过去每个月给她送药的台湾组织‘知风草’因经济困难撤离柬埔寨了,她身体日渐瘦弱。”

她说,这位母亲根本不知金融是什么,但是世界上的政治野心家,还有华尔街的贪婪金融家,联手牟取世界的财富,把几十亿的农民推向贫困的深渊,而善心的捐助人微薄的力量根本改变不了贫民的命运。

“当时我心里充满不平、惆怅、失望、无助,后来碰见一个赤脚的老农民,他对我这个陌生访客微笑点头,我突然顿悟,这些偏远地区的农民虽然贫困,但他们热爱生命。”

她说,坐在举行十一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的舒适讲堂,聆听名师演讲,她又有了新的顿悟,即我们要热爱生命,才能活出生命的深度,而一个作者必须热爱生命,而且必须有一颗真诚、感恩的心,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她期待参加第十一届国际花踪文学研讨会的近300位文学爱好者中,至少能出几位优秀的作家。

许多文学爱好者在第十一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结束后,排队要求第六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得奖人王文兴在其著作上签名留念。



 花踪一定要坚持办下去.海外评审鼓励.推动马华文学

(吉隆坡26日讯)除了平路外,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12名海外决审评审已陆续抵步,并开始为5项文学奖项进行最后的评审工作。

决审委员阵容强大,除了大马外,也有中国、台湾、香港及新加坡作家。

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成绩将于明晚在吉隆坡国际会展中心公布。奖项包括报告文学奖、马华小说奖、马华散文奖、马华新诗奖及马华文学大奖。

台湾诗人郑愁予:星洲做得比印菲好

“我们看到星洲日报在推动马华文学发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做得比印尼和菲律宾好,就是因为有这份报纸在支撑。

这里保留的中华文化和文学,也较其他华人地区强烈。希望这样的精神能让其他华人地区正视,加以学习。”

马华诗人温任平:文学创作减少不正常

国内大学的中文系蓬勃,出现大量文学学术论文;相对的,创作量却减少。

这种情况有些不正常,应及时调整。

星洲日报可以在文艺副刊上加把劲,增加篇幅。”

中国文学评论家黄子平:中国出现“只写不读作者”

“中国目前普遍出现‘只写不读的作者’,而且从文中也可看出,他们很少接触别人的作品。

这主要是受到网络影响,以致出现‘阅读危机’。这种情况若不克服,很难想像中国创作最终会走向何处?

大马的情况则有些特殊,仍有创作人在认真写作。”

中国文学评论家陈思和:马华文学具本身特色

“在马华文学大奖中,很高兴能看到比较全面的马华创作,包括长篇小说、散文和诗歌。马华文学有很好的前景。书写方式和结构,与中国大陆不太一样,很有本身特色。我们也看到马华作家走得很远,不只局限在台湾,甚至去到中国和英国,对人生有更深领悟。”

新加坡诗人潘正镭:生活及感受面作品较多

“此次参赛作品不见马华诗歌惯有的族裔及政治题材;相反的,是作者的生活及感受面作品较多,原因或许是和作者的创作环境有关。

也许创作者也希望逃脱旧有题材,淡化族裔及政治课题。这次作品较多呈现生活感受的一面。

诗人焦桐:再次来马有回家感觉

“马华文学已有一定的创作水平;花踪文学奖更有如吸铁般,吸引了各地高手前来参赛。

我再次来马已有回家的感觉,好像自己是星洲日报的一份子。我对马华文学水平有一定程度理解,参赛者的水平高。这次来的另一个目的,是要为获奖者鼓鼓掌。”

新加坡小说家孙爱玲:马华小说具发展潜能

“马华小说备受看好,具备发展潜能。

随着众多大马人移民或到其他国家深造,大马反而成为‘原乡’;在这种情况下,可看到过程中的文化冲击和精神面貌。”

中国传记作家李辉:参赛作品题材多元化

“此次参赛作品的题材风格多元化,例如一些作品以环境、文化、个人回忆作为主题,增添了其纪实性。

我建议本地的报告文学作家,应注重人物采访、背景介绍、本身历史观及报告的结构。

若作者有丰富的历史观,将更容易挖掘受访者的内心世界。丰厚的背景介绍,则能让年轻的读者更容易理解报告的内容。”

星洲日报特约专栏作家暨中国时事评论作家长平:花踪仍维持高水准

“本届报告文学奖作品可以有更好的水准。

我觉得参赛者在写作结构技巧、选题发掘、以及角度的深入探考方面可以再加强。

不过,花踪整体水平仍维持在高水准,而且这是非常重要的文学颁奖典礼。花踪一定要坚持做下去,这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坚持。”



读者反应热烈.花踪文学颁奖礼请柬索完

(吉隆坡24日讯)“第十一届花踪文学颁奖礼”开放给爱好文学和艺术的读者出席观礼的消息得到热烈反应,保留给读者的席位已经订完。

工委会感谢读者的支持,同时也向未能获得请柬的读者,致上歉意。

已预订席位的读者,请于8月27日(星期六)晚上6时30分,到吉隆坡会展中心(KLCC)3楼Plenary Theatre前的报到柜台领取邀请柬,凭柬入场。颁奖礼将于7时半开始,出席者须衣着端庄。

“第十一届花踪文学颁奖礼”除了将公布各奖项的得奖人名单外,多位国际上知名作家将代表评委上台发表评语,同时中国和大马的知名艺术家,将呈献文化艺术表演。

参与表演的艺术家包括中国著名梅派京剧传人万惠民、琵琶演奏家范俏倩、大马著名女高音卓如燕、大马敲击艺术团手集团及专业现代舞团石头舞团。

这场两年一度的文学盛典,除了本地作家外,海外名家如中国大陆文学评论家陈思和、文学评论家黄子平、评论家长平、传记作家李辉、报导文学作家朱自奋、台湾作家王文兴、诗人郑愁予、诗人焦桐、小说家张大春、文学研究学者洪珊慧、香港时事评论作家梁文道、报告文学作家江迅都将会出席。

花踪研讨会8月28日举行

配合“花踪”颁奖礼,海内外作家将于8月28日(星期日)早上9时30分至傍晚6时在同一地点举行的“第十一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上演讲。

本届主题为“文学里的原乡与他乡”。

任何疑问,可于办公时间(早上11时至傍晚6时)致电本报文教部:03-79658879/8507询问。



仅50张行动要快.花踪颁奖礼开放索票

(吉隆坡20日讯)为了回馈爱好文学艺术的读者,8月27日的星洲日报“第11届花踪文学颁奖礼”,将开放部份席位给爱好文学艺术的读者,让他们和海内外作家一同参与这项文坛盛会。

自本报公布“花踪”消息后,一些读者来电表示有意愿参与,但由于席位很有限,只能开放50个席位给读者。有意愿出席观礼者,请尽快索取邀请柬。

当晚各文学奖项的得奖人名单将揭晓。出席者除了可近距离见到世界著名的作家和文坛新秀之外,也有机会欣赏高水平的艺术表演。

邀国内外艺术家表演

星洲日报邀请了国内外重量级的艺术家,通过歌舞和音乐,为花踪增添绚丽的彩光。

参与表演的艺术家包括中国著名梅派京剧传人万惠民、琵琶演奏家范俏倩、大马著名女高音卓如燕、大马敲击艺术团手集团、专业现代舞团石头舞团。

万惠民是中国国家一级京剧演员,也是目前唯一活跃于大陆舞台的梅兰芳派系传人。梅派传人分布多在京、沪、津,目前仍活跃于舞台的,就以万惠民最为知名。

万惠民是专门为“花踪”远道而来,在花踪颁奖礼上的表演,是她这次大马之行唯一的一场表演。

范俏倩是安徽省徽京剧院二级演奏员,6岁开始学习琵琶,得奖无数。1988年艺校毕业后,被分到安徽省京剧团。近年来还与其他爱好音乐的乐手组建了一个戏曲女子乐坊,今年初也与同仁策划筹办了一场佛教音乐会,受到好评。

卓如燕是大马著名女高音,在艺术界享有盛誉,曾师从大马、台湾和意大利多位名师。

1981年,在马新艺术歌唱比赛中荣获总冠军。多年来曾在世界各地,包括新加坡、台湾、意大利、香港、北京、上海、天津、印尼等地参加许多大型演出。

她是20年来把《花踪之歌》演唱得最能表达“花踪内涵”的艺术家。

“手集团”足迹遍布亚欧洲

“手集团”于1997年由吴圣雄与庄立康创立,是大马第一个以敲击乐主轴的表演团体。“手集团”曾多次受邀到海外演出及参加多个国际艺术节,足迹遍布亚洲及欧洲地区。

“石头舞团”由本地著名舞者陈连和于1999年成立,是大马第一个以推动“处处剧场,全民起舞”为宗旨的专业现代舞团。除了剧场演出,“石头舞团”还走入城乡、社区与校园,以表演、演讲、舞蹈示范的方式,走向大众。

22日起电话报名索票

“第11届花踪文学颁奖礼”将于8月27日(星期六)晚上7时半在吉隆坡会展中心(K L C C)3楼Plenary Theatre举行。

出席者须凭请柬入场,并且须衣着端庄。

有兴趣者,欢迎8月22日(星期一)致电本报文教部报名预索邀请柬。电话是:03-79658879/8507。截止日期是8月24日。



应邀来马赏花踪之美.李辉朱自奋28日开讲

(吉隆坡16日讯)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名誉海外,中国传记作家李辉、上海文汇报记者朱自奋因“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的盛名而应邀来马,与海外其他著名作家、评论家于8月27、28日共赏马来西亚文坛花季之美。

李辉



李辉是中国传记作家、报导文学作家。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李辉朱自奋得奖无数

李辉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和老人聊天》、《风雨中的雕像》、《传奇黄永玉》等。

他得奖无数,其散文集《秋白茫茫》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2007年在《收获》开设的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6年散文家”奖项及“2007年全国十大好书”之一。

朱自奋



朱自奋是中国报导文学作家。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所。曾多次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奖副刊类编辑奖,他所编辑的版面《书人茶话》曾连续两年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名牌栏目”称号。

两人将出席于8月27日晚举行的“花踪文学颁奖礼”,以及在28日举行的“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上演讲。

本届花踪汇聚许多海外名家,其他出席的著名作家学者有王文兴、郑愁予、陈思和、焦桐、黄子平、张大春、梁文道、长平、江迅、洪珊慧等。

研讨会报名延至824

另外,秘书处应许多大专院校生及讲师来电要求,特将“第11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报名截止日期展延至8月24日(星期三)傍晚5时。逾期自误,恕不处理。

本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的主题为“文学里的原乡与他乡”,将于8月28日(星期日)上午9时30分至傍晚6时在KLCC3楼会议厅举行。

报名费为50令吉,报名表格可到http://www.sinchew-i.com/special/huazong下载。

有兴趣者,请将报名费汇入RHB银行户口:2-06012-35045840(SIN CHEW MEDIA CORPORATION BHD)。

之后在汇款单写上姓名及电话号码,联同报名表格电邮至[email protected],或传真到03-79658541。

任何疑问,可于办公时间(11am-6pm)致电本报文教部:03-79658522/8542询问。


王文兴张大春洪珊慧江迅.27日齐为花踪添色彩



(吉隆坡12日讯)台湾著名文学家王文兴、小说家张大春和文学研究者洪珊慧联同《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江迅踏着花踪而来,将出席8月27及28日举行的花踪颁奖礼和文学研讨会,令本届花踪文学增添更浓厚的文学色彩。
王文兴知名文学家

王文兴是国际知名的文学家。高中时期开始写小说,考上台湾大学外文系,于1960年和同班同学白先勇、欧阳子、陈若曦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大学毕业后留美。1965年回台湾,受聘于台大外文系及中文系。

王文兴在其作品《家变》、《背海的人》等小说里的文字的奇绝运用,为台湾文学

树立了的新典范。
张大春“文化顽童”

张大春,曾任时报副刊编辑、现任电台主持人。其创作量丰沛,创作风格号称魔幻写实主义,被誉为“文化顽童”。他在鲜明的叙事风格背后,也有着对写实传统的不断思索。他的作品尝试结合时代脉动,创作领域宽广。

他曾以“大头春”的名字出版系列小说,如《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野孩子》,另着有小说《鸡翎图》、《公寓导游》、《四喜忧国》、《大说谎家》、《欢喜贼》、《城邦暴力团》等。

洪珊慧文学研究者

洪珊慧是台湾文学研究者,中央大学中文系博士。

曾任长庚技术学院、南亚技术学院通识中心专任讲师。着有《性.女性.人性──李昂小说研究》、《新刻的石像──王文兴与同世代现代主义作家及作品研究》。近期论文有〈以《完全壮阳食谱》调制《鸳鸯春膳》──焦桐与李昂饮食书写中的性与政治〉、〈《家变》与《孽子》中的父子关系与对“真实”世界的追求〉、〈深坑澳舞台上的“单口相声”-王文兴《背海的人》之小说语言探讨〉等。

江迅《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

江迅是香港《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星洲日报及中国多家报刊的特约专栏作者,曾获香港、上海、北京、吉林等多项文学奖和新闻奖。

作品包括《崛立雷州》、《大下海》、《1998中国病》、《行笔香港》、《跨越2000年》、《香港的七情六欲》、《港人创业上海》、《香港,一个城市的密码》等。

除了他们之外,多名著名作家如郑愁予、陈思和、焦桐、黄子平、梁文道、长平等也将出席于8月27日晚上8时举行的“花踪文学颁奖礼”以及28日举行的国际文学研讨会上演讲。

王安亿平路许志远
无法出席研讨会

另一方面,工委会怀着遗憾的心情通知大家,原答应参加花踪活动的海外作家王安亿、平路、许志远因临时有要事无法来马。

现任上海作协主席的王安亿临时收到通知必须到北京出席会议。她说:“感到非常抱歉、无奈!”

平路目前人在美国搜寻小说资料,但过程并不如预期顺利,她被逼延长在美国的逗留期,无法在8月底返回亚洲。

两人通过电邮,向花踪文学研讨会参加者致万般歉意。

中国大陆评论家许知远在外地出差途中,遗失了国际护照,这使他无法来马。

他表示非常遗憾,因为错失了第一次来马演讲的机会。

“文学里的原乡与他乡”
28日举行邀报名

本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的主题为“文学里的原乡与他乡”活动将于8月28日(星期日)上午9时30分至傍晚6时在KLCC3楼会议厅举行。

喜欢文学的读者,千万别错过这个与海外杰出作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有兴趣者,欢迎于8月15日前报名。报名费为50令吉。报名表格可到www.sinchew-i.com/special/huazong下载。

任何疑问,可于办公时间(11am-6pm)致电本报文教部:03-79658522/8542询问。



花踪文学研会828举行 本报邀文学爱好者共“赏花”



(吉隆坡28日讯)两年一度的文学花季即将来临,星洲日报诚邀文学爱好者参加于8月28日举行的“第十一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

今年8月文学花开之际,星洲日报成功邀请中港台地区的重量级作家如郑愁予、王安忆、陈思和、焦桐、平路、黄子平、梁文道、许知远及长平等前来担任本届“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的主讲人。此外,我国许多著名作家也将受邀出席活动,一起交流。

研讨会上,出席者除了将聆听到各主讲人分享的创作历程外,也将藉由文学课题互相交换心得。

随着岁月的累积,两年一度的星洲日报“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不知不觉已经成为国内读者、海内外的知名作家、学者的“赏花”之约。

8月15截止报名
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将于上午9时半至傍晚6时在吉隆坡会展中心3楼会议厅举行。

凡有兴趣者,请于8月15日前报名,名额有限,报名从速。逾期恕不处理。

虽然百物已涨,但星洲日报体恤读者,不调涨研讨会报名费,与上届一样收取50令吉。所有的参加者将获得一份证书、《花踪文汇》1本及当天活动手册。

有兴趣者,请填妥表格后,连同支票、银行汇票或邮政汇票(抬头志明:SIN CHEW MEDIA CORPORATION BERHAD),邮寄至星洲日报文教部“花踪国际文学研讨会”工委会,SIN CHEW DAILY,19,Jalan Semangat, 4620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报名表格已刊于前两天及今天的星洲日报《副刊》。

若有任何疑问,请致电星洲日报文教部:03-7965 8522/8542询问。

Copyright © 2023 Sin Chew Media Corporation Berhad (98702-V).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