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花踪 | 历届得奖名单 | 世界华文文学奖| 图片集 | 联络我们 |




第13届花踪颁奖典礼


  第十三届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

张晓卿:推动文学风气 盼反映时代人文精神


张晓卿爵士在颁奖典礼上致词表示,盼望“花踪”在推动文学风气的时候,也可以反映时代的人文精神。

吉隆坡18日讯)世华媒体集团执行主席丹斯里张晓卿爵士说,报纸作为传媒事业和文化载体,有责任去缩小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差距,不断宣扬与推广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观,他深深盼望“花踪”在推动文学风气的时候,也可以反映时代的人文精神。

坚守办报信念

他指出,世华媒体包括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及明报等,对文化事业投注最大的心力。世华媒体办报的信念坚守不移,正是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他们,在经济与科技文明的冲击下,现代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动和转型。

“过去辛苦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信仰和价值,也因此开始面对不可避免的挑战和破坏,所幸的是当我们面对的危机感日益深重的时候,已经有更多人,那就是今天为文学献出生命的人,开始为我们的将来寻找新出路,并直接和坦率的指出,只有在经济之外保存文化发展的空间,给予文化最适当的尊重,我们才可能因应未来的危机,和开创人类未来更美好的前景。”

他今晚在第13届《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致词时说,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复杂化和国家正逐渐走上种族与宗教极端化的时候,中华文化所推动的“中庸”、“圆融”、“和谐”与“包容”,即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不但可以为人类新文明作出宝贵贡献,也可以协助调和、化解当前国际、种族及宗教关系中的暴戾和仇恨之气。

他说,当文化的芳香又一次洋溢飘荡的时候,意味着每2年举办一次的《花踪文学奖》再一次吹起响亮的文化号角,也再一次掀起了文学的热潮,让马来西亚这片看似贫瘠、孤独却又充满无限生机、能量和独特的文学沃土,绽放新姿、百花齐放。

感谢支持花踪

“《花踪文学奖》可以坚持不懈的主办,除了媒体自身的努力,以及对文化的执着和激情之外,我还要深深感谢华社、读者和海内外作家、友人带给我们的祝福和掌声,这才是今晚文学盛宴最重要的铺垫。”

张晓卿指出,《花踪文学奖》的创立,是为了带给大马文学创作者一份最真诚的肯定、鼓励、支持和祝福,并提供一个分享与交流的平台,让文学的创作更有朝气、文化的传承更有活力,也让文化的情感在年轻一代的生命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价值观。

“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扬,因为它代表一个民族的生命、精神和价值。失去文化的生命,一个民族的精神就会变得虚空,甚至变得颓丧、无根无据。

“我们为文化而奋力耕耘,也在努力奔走,因为我们希望为大马有创作力、有想像力的文化文学团队铺设美好的道路;我们也希望为马华文学更辽阔的前景、更丰富的内涵、更多元活跃的生命和更优越的创作环境,创造新条件和带来新风气。”

他指出,在文化的征途中,不信东风唤不回,只要坚定自己对文化的执着和热爱,他相信文化带来的善的、正的能量,一定可以改变人生、民族,甚至世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及中华文明可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他也祝贺各位入围的写作者,无论得奖与否,他们都是大马文坛的尖兵与后浪,只要坚持创作、追寻人文精神及回归文化本体,他们都是大马人的骄傲与标杆。

《星洲日报》2015年7月19日


余光中获世华文学奖


世华媒体集团执行主席丹斯里张晓卿爵士(左)颁发世界华文文学奖给余光中。


(吉隆坡18日讯)第十三届花踪文学奖颁奖礼今晚在吉隆坡城中城会展中心盛大举行,颁发的奖项包括马华散文奖、马华小说奖、马华新诗奖、报告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及世界华文文学奖。

本届世界华文文学奖的殊荣,是由“文学巨人”余光中荣获,现年已届87岁高龄的余光中远道而来,从世华媒体集团执行主席丹斯里张晓卿爵士手上,接过拥有“文学奥斯卡奖”美誉的《花踪》文学奖铜雕;他也可获得1万美元奖金。
于2001年增设的世界华文文学奖是《花踪》文学奖的最高荣誉,过去的得奖者包括王安忆、陈映真、西西、杨牧、王文兴和阎连科。

余光中是享誉国际的文学巨人,成就跨越中西领域。他1928年生于南京,抗战时期在重庆念中学,先在南大与厦大就学,后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59年获爱奥华大学文艺硕士,曾任台北师大、政大外文系教授,1974至1985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任教,1985年至今定居高雄,在中山大学任教,现任该校荣休教授。

黄锦树获马华文学大奖

另外,马华文学大奖的得主是马华作家黄锦树,他获得2万令吉奖金及一座《花踪》铜雕。

许裕全凭《边佳兰唱本》摘下马华小说奖首奖,戴晓姗则以《豢养粲然》赢得评审奖。

本届马华散文奖首奖从却,龚万辉、许怡怡和许裕全3人同获评审奖,他们的得奖作品分别是《咖哩星球》、《高塔》及《女儿鱼》。

马华新诗奖首奖的得主是方路,他的获奖作品是《卵生乡愁》,邢诒旺则凭《悼词》夺得评审奖。本名为李成友的方路,也是《星洲日报》总社的高级记者。

许裕全“连中三元”

另外,许裕全的《摇滚吧!浪花》为他夺下报告文学奖首奖,使他在本届文学奖“连中三元”,邓雁霞则以《难民的归家之路》赢得评审奖。


手集团与斯塔琴结合马来西亚三大种族的乐器,勾出一幅充满南洋风情的美画。


寿板舞踏艺术总监李瑞强在由艺术家李慕义打造的白船上呈献“白衣之舞”,随之持花进入文学殿堂,为第13届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掀开序幕。


黄锦树不克出席颁奖礼,但仍通过视讯表示获马华文学大奖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马华文学大奖得主黄锦树

作品:《火,与危险事物》、《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犹见扶余》

马华文学身分获认可

花踪文学奖对我来说特别有意义,它让我获得马华文学身分的一个认可,所以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这些系列小说被定为所谓的马共小说,其实马共小说也只是一个很宽泛的称赞,里头有两个基本元素,一个是马共,另一个是小说。

马共是属于马来亚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我一直投入在华人历史中,所以其实是比较大规范的反思及清理,更重要的是小说本身,小说本身必须成立,也就是说小说必须达到小说自身的高度。



许裕全(左)与戴晓珊分别拿下马华小说奖首奖与评审奖。

马华小说奖首奖得主许裕全

作品:《边佳兰唱本》

把奖送天上的父母
花踪办了13届,是越办越好,我有荣幸得到这个奖,非常感谢评审的肯定。
文章不争一时,而争千秋,希望花踪能够继续办下去。我也要把这个奖送给天上的父母,他们让我知道什么事情都要努力,才能得到成果。

马华小说评审奖得主戴晓珊

作品:《豢养灿然》

设下目标写得更好

我一直都在写作,写了很多,也参加过文学比赛,我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我会设下目标写得更好。

我要感谢生命中所有人,不管重不重要,他们都成就了今天的我。



3名马华散文评审奖得主。左起为许怡怡、许裕全及龚万辉。

马华散文评审奖得主龚万辉

作品:《咖哩星球》

喜见年轻作者得奖

今年花踪文学奖散文组没有首奖,这也意味着这个奖项的标准已经提高了。这不全然是坏事。看到入围名单中有更多年轻作者,是我们这一辈希望看到的,而3名评审奖中有一名是新作者,这是我高兴看到的。

马华散文评审奖得主许怡怡

作品:《高塔》

会更加努力

我来自砂拉越诗巫,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花踪奖,很感谢花踪奖给我的肯定。
虽然首奖从缺很遗憾,但我下次会更加努力,争取首奖。感谢语言文字选择了我。



方路(左)与邢诒旺分别拿下马华新诗首奖与评审奖。

马华新诗首奖得主方路

作品:《卵生乡愁》

花踪成就指标


花踪文学奖对我来说是一个目标,我参加了10届,是为追求成就的指标,它是一个多元性竞争的舞台,通过这个平台让本地作家的水平可以提升到另一个水平。我会将这份得奖荣誉与报馆同事分享。



许裕全(左)与邓雁霞分别拿下马华报告文学奖首奖及评审奖。

报告文学评审奖得主邓雁霞

作品:《难民的归家之路》

盼能帮助难民

《难民的归家之路》是我2年前随妙赞法师到缅甸探访当地难民后所写的一篇报导。
非常幸运能够凭着这篇作品得奖,希望通过文章能够帮助难民,不只是缅甸的难民,还有马来西亚及其他各地的难民。


第六次来马 父定居麻坡
余光中:我与大马很有缘


余光中这次第六次来马,非常荣幸能获世界华文文学奖肯定。

“这次我来马来西亚,有人问我,你是第一次来吗?还是第二次?不是的,这是第六次来。

其实早在我来马来西亚之前,一个跟我最有关系的人,比我早来了很多很多年,就是我的父亲余超英先生。他在1917年从家乡泉州的永春县来马来西亚麻坡定居,从事马华中文的教育。

海水到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花踪。花踪倒过来读就是中华。世界上有三大语系,一个是英语,一个是西班牙语,可是人口都不如中文为母语或第二母语的人口多,人口之多,使用之广,实在值得我们骄傲。一个人如果把华文学好,再学好英文,就走遍天涯无往不利。

赞马华文学越来越上升

我们历年来一直说两岸三地,可是现在马华的文学越来越上升,或许我们可以说三岸四地,三岸就是马来西亚加上东马,四地就是加上马来西亚。马华文学的前途是无限的。

我今天有领奥斯卡奖的感觉。好莱坞领奖的人总要提自己的父亲母亲,我要提的是我的妻子。

我的作品,他是第一个读者,他为我抄录。我到现在都是手工业,我从来不上网,从来不用电脑,她在别的地方也帮我很多,在家务上总是站在前线,让我在后方能够安心。真得非常感谢她。

这次跟我来的还有老二余幼珊。我四个女儿,大女儿珊珊是学艺术史,也跟我同行,我也喜欢艺术;二女儿幼珊英国文学,也跟我同行;三女儿佩珊是企管系,最小的四女儿季珊在法国学设计。

我觉得有我的家庭在背后支撑我,我是非常幸运的。

《星洲日報》2015年7月19日



余光中获奖全场欢腾 文乐舞飨宴醉花踪


张晓卿(左五)把最高荣誉的“世界华文文学奖”颁发给余光中(右五),由《中国报》总编辑张映坤(左起)、《南洋商报》总编辑庄宗南、世华多媒体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员邱天雄及黄泽荣,和《亚洲周刊》驻吉隆坡特派员林友顺(右起)、《光明日报》首席执行员容耀群、《星洲日报》总编辑卜亚烈和《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共同见证。

(吉隆坡19日讯)第十三届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昨晚在吉隆坡城中城会展中心盛大举行,海内外文学家、受邀嘉宾以及文学爱好者共赴一场结合文学、音乐及舞蹈的飨宴。

在我国,花踪文学奖拥有“文学奥斯卡奖”之美誉,颁奖典礼也在本地资深作家陈蝶朗诵诗歌并结合马来民间歌舞玛蓉舞的“跨领域”表演下掀开序幕。


曾担任花踪文学奖评审的著名诗人陈蝶(右)在马来传统乐曲的铺陈下登场,朗诵自己为本届花踪创作的《花路纵走寻情踪》。

当晚颁发各项文学奖,包括世界华文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马华散文奖、马华小说奖、马华新诗奖和报告文学奖。

昨晚的大赢家马华作家许裕全凭着《摇滚吧!浪花》夺下报告文学奖首奖,作品叙述主人翁方麒诚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遭遇车祸,太太和女儿等至亲亡故,但太太过世前鼓励他不要放弃梦想,他因此振作继续追梦。

方麒诚弹唱献亡妻

值得一提的是,主办单位更特别邀请方麒诚莅临颁奖典礼现场表演。他以一把木吉他献唱《我找到自己》,并将此歌献给已故的方太太,场面叫人心酸。


花踪报告文学奖首奖作品《摇滚吧!浪花》的主人翁方麒诚受邀到颁奖礼现场演出,他以一把木吉低声献唱“我找到自己”,并将此歌献给因车祸亡故的方太太,他追梦的路上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表演结束后,许裕全与方麒诚握手相拥后说道:“当我访问完方先生回家写稿时,我是一边写一边哭的,他为了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搭巴士走路赶去现场,表演完不舍得离去而在舞台上睡觉,两个星期后回去继续当渔夫”,感动了现场的观众。


昨晚的大赢家马华作家许裕全(左)凭着《摇滚吧!浪花》夺下报告文学奖首奖,作品叙述主人翁方麒诚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遭遇车祸,太太和女儿等至亲亡故,但太太过世前鼓励他不要放弃梦想,他因此振作继续追梦。 主办单位更特别邀请方麒诚莅临颁奖典礼现场表演。他以一把木吉他献唱《我找到自己》,并将此歌献给已故的方太太,场面叫人心酸。

颁奖典礼上宣布文学巨人余光中获得第十三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时,全场更是响起了热烈掌声。

余光中获奖 掌声不断

余光中的得奖,获得8个中文媒体单位即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光明日报、香港明报、明报月刊、亚洲周刊和世华多媒体的一致赞同。丹斯里张晓卿爵士也亲自将花踪文学奖铜雕颁发给余光中。余光中也在夫人范我存和女儿余幼珊的陪同下,前来领奖。

除了各项文学奖颁奖仪式外,更有一系列精彩的艺术表演,包括以敲击乐为主轴的表演团体──手集团呈献多个表演,包括与斯塔琴的结合,在花踪舞台上为观众展现出不同音乐相融合的美妙之处。

编曲家周金亮和阮柳韵更将上届花踪新诗首奖得主曾翎龙的作品《忘年》编成歌曲,由本地歌手林文荪演唱,再配上编舞家郭少麒的舞蹈,让现场的观众大饱眼耳福。

这两年一度充满文艺气息的盛宴在陈志轩、纪礼升和陈颖毫演绎《花踪之歌》和献花给各得奖者的温馨场面下圆满落幕。

出席嘉宾包括星洲媒体集团董事经理黄泽荣、留台联总永久名誉会长丹斯里吴德芳、马中友好协会秘书长陈凯希、国家文学家沙末赛益、OCE私人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员拿督黄希裕、常青集团董事蔡天佑、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顾问刘邦全、香港著名作家潘耀明、出版界总编辑及主编级人物封德屏和文学评论家李瑞腾等。

《星洲日報》2015年7月19日


精彩水准高难取舍 名家评各奖项佳作多

(吉隆坡19日讯)第13届花踪文学奖的决审评委阵容庞大,其中马华文学大奖评委由大马著名诗人兼文化学者张景云、文讯杂志社社长及总编辑封德屏、台湾宝瓶文化总编辑朱亚君及马大中文系讲师潘碧华组成。

马华散文奖决审评委是联经出版总编辑胡金伦、台湾著名散文家兼大学教授廖玉蕙及著名马华作家钟怡雯。马华小说奖决审评委是马华作家李天葆、台湾著名小说家陈雪及甘耀明,而新加坡著名文学家兼音乐人李茀民、台湾著名诗人陈克华及马华著名诗人沙禽则担任马华新诗奖决审评委。

台湾文学家李瑞腾、台湾文化政治评论家张铁志及台湾作家宋芳绮,是报告文学奖决审评委。

【马华散文奖】

未达标准首奖从缺

马华散文奖颁奖人胡金伦说,尽管今年入围的作品很多元,但因还是有一些优缺点,因此,第13届花踪文学奖散文奖首奖从缺。

除了胡金伦,大会也邀请了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宇文正担任颁奖人。

胡金伦代表未克出席的评委廖玉蕙与钟怡雯指出,今年作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亲情谈国族、历史等,另一则是以个人出发。钟怡雯在预录短片中勉励参赛者要更勇敢与自信,在全球华人文化内突出在地色彩。


胡金伦(左一)与宇文正(右一)联合颁奖给散文奖3名评审奖得主,左二起为许裕全、许怡怡及龚万辉。

【马华小说奖】

文字艺术具感染力

李天葆在预录影片中指出,这次作品不仅文字掌握得好,题材也全面和多元化,文字传达出色之余,在艺术上也有感染力。

首次参与花踪评审的甘耀明形容,10篇作品就像10颗小星星般灿烂,要选出得奖作品着实让他苦恼。陈雪也指这次的参赛作品非常有深度,参赛者对于土地和所处环境的热爱很动人。

本届马华小说奖由封德屏负责颁发,她指花踪文学奖已是重要的文学竞技场,她对赛果也很期待。


封德屏(左)受邀颁发小说奖,首奖得主为许裕全(中),而评审奖得主是戴晓珊(右)。

【马华新诗奖】

涵盖面非常广

陈克华未克出席,他通过大会指出,此届作品水准相当高,“嗅”到了浓烈的摩拳擦掌较劲的意味,呈现了刻意或过度演出的风貌,因而降低了作品本来动人的程度,殊为可惜。

但他也说,作品的多样面向,似乎更超越了他在台湾评审的经验。

马华新诗奖颁奖人沙禽说,入围作品是新一辈对老一辈审美观的挑战,涵盖面非常广,从时事课题、亲情到乡情都有,也反映了马华诗坛没有所谓的主流的市场,因此百花齐放。


李茀民(左一)与沙禽(右一)颁发新诗奖首奖给方路(左二),而邢诒旺则获评审奖。

【报告文学奖】

挖掘题材3要点

本届报告文学颁奖人李瑞腾指出,报告文学的作者必须长期关心社会和观察社会发展,所以要有新闻眼;第二点重要的是文学笔,即怎么写,作者必须搜集很多资料,还有到现场观察和访谈;第三点也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即为什么要报道,这点所讲求的是慈悲心。

也是颁奖人的张铁志认为,当中很多作品凝视体制边缘的弱势,也有很多作品挖掘被淹没的历史,他觉得这些作品都很精彩。另一名决审评委是台湾作家宋芳绮。


李瑞腾(左一)、宋芳绮(右二)及张铁志(右一)联合颁奖给报告文学奖得主,分别是首奖许裕全(左二)及评审奖邓雁霞(中)。


【马华文学大奖】

入围作品历届最强

马华文学大奖颁奖人朱亚君说,此届入围作品实乃历届最强,7个作者献出了9本作品,评委也各有心属,最后是通过投票来决定。

朱亚君在念出评审赞词时指出,黄锦树的作品显示出他对霸权历史反感,通过新的叙事艺术、一种不像小说的小说,来建构一个霸权毫无专制话语权的“霸权的真实”。而这正是一个真正的小说家的印记。


张景云(左一)、封德屏(右二)及朱亚君(右一)颁发马华文学大奖给黄锦树,由台大中文系副教授高嘉谦(左二)代领。

花踪融合各种族文化
宋芳琦 台湾作家、花踪报告文学奖决审


“我第一次出席花踪,觉得非常棒。整个节目的安排使我觉得马来西亚华文整体文化的扎根和所有文化融合得很好。我在台湾没有参加过类似的文学奖,只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奖。我看到马来西亚花踪把各大种族的文化很好的融合一起,很感动。”

台难见如此盛大场面
宇文正 联合报副刊主编


“每次出席花踪都很感动!非常难得星洲动员这么大的人力和物力营造这个场面,无论得奖或没得奖,旨在参与整个过程。这也是文化资产和文化程度的展现。我实在非常感动。连台湾都很难见到如此盛大的场面,希望主办当局继续保持下去。”

感动花踪对文学敬致
封德屏 文讯杂志社长兼总编辑


“我第一次参加花踪,很享受。我在台湾出席过很多文学奖。花踪对文学的敬致和诚恳,和这里的文学创作者把文学当作一种信仰,所有节目的安排都使我很感动。全世界包括台湾的文学界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感受感动感恩感悟
王志扬 台湾书艺家


“我是第一次出席花踪,也是第一次来马来西亚。我的第二本书叫《感》,为感下了4个定义:感受、感动、感恩和感悟。从下飞机,朋友来接我,和参加一系列的节目,我都感受每一个单位都在用心,我也感动大家的付出和真心,也充满了感恩。之后,我会慢慢的感悟这次的行程和花踪,希望以后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的感悟。”

《星洲日报》2015年7月20日


沙末赛益:想领略华文文学 盼作品译成英巫文


同是文学界泰斗的余光中(左)与沙末赛益惺惺相惜。

(吉隆坡19日讯)今年首次出席花踪文学奖颁奖礼的大马国家文学家得主沙末赛益透露,身为马来人的他希望能读到翻译成英文及马来文的马华及世界华文文学,让不谙中文的他也能领略华文文学的风采。

他在颁奖礼结束后接受星洲日报采访时说:“我认为得奖作品应该翻译成马来文或英文,如此一来我们(不谙中文者)才有机会感受华文文学,尤其是诗歌及散文,甚至是小说及报告文学,我希望能阅读这些作品。”

沙末赛益昨日大约傍晚6时30分抵达吉隆坡城中城会展中心,并前往宾客室与一众华人文学家会面交流,更是首次见到今年的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乡愁诗人”余光中。

余光中虽贵为华文文学界的翘楚,但曾在台湾中山大学担任外文系教授的他深研西洋文学,并为多本著作如《梵谷传》及《老人和大海》等作翻译;他与沙末赛益以英文侃侃而谈,文化背景差异甚大的两人在交流上毫无阻碍。

“我好高兴,我从来没有与华人文学家进行交流,这是第一次,而且是在如此盛大的场合。”

马华新诗首奖得主方路也在发表得奖感言时指沙末赛益是他非常欣赏的本地诗人,坐在一旁的马中友好协会秘书长陈凯希即时翻译,而沙末赛益也随后表示非常感谢并恭喜方路。

节目精彩没有冷场
陈凯希 马中友好协会秘书长
“今天的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非常成功,没有冷场,整体而言节目非常精彩,表演也融合了各大民族的特色。从花踪文学奖可见世华媒体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最大的心力,精神可嘉也是很有意义的。”

报告文学作品感人
陈达真 华总思想兴革委员会主席

“颁奖典礼令我最感动的地方是报告文学奖的部分,作者在收集资料时很辛苦,虽然有些人没有得奖,但我觉得他们的作品都很感人。可见花踪文学奖得奖者很有信心和恒心,他们都努力耕耘。有些人没有得奖就会放弃,但是他们还在努力,希望跟随者能一直以得奖人为榜样,使到我国有更多新秀。”

传承优点创新突破
戴小华 大马华人文化协会永久荣誉总会长

“花踪文学奖是我每两年最期待的文学盛会,每次参加后都能带给我精神上的愉悦。尤其今次报告文学奖方面有突破,把每个故事剪接配上图片制成短片,后来当许裕全所写的摇滚歌手上台表演时,真的非常感动。今次花踪文学奖除了传承以往的优点外,也有许多创新和突破,让我感受到精神上的洗礼。”

花踪之歌让人感动
陈治光 大马留台联总署理会长

“我认为花踪之歌让人非常感动,海水到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花踪,而花踪倒转来就是中华,让人联想到我们华人的文化应该如何传承。华人在马来西亚是少数民族,我们应该如何与其他种族融合,应该使用华文还是马来文,应该走什么样的路,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应限制得奖次数
李茀民 台湾诗人

“从整个演出来说,颁奖礼串场之间演出的多样化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花踪是中文写作的文学奖,并非多语言创作的奖项,是否应重新考虑演出里的马来歌曲及印度舞蹈等元素?我认为,下届花踪也应该限制上届得奖人不得参与同类比赛,限期可订在两届,让文学奖能够出现生力军及换血。”



  花踪研討會

余光中:文理不通 火星文不能当新语言

(吉隆坡19日讯)作家余光中认为,语言虽然会随着时代变化,但不能把火星文这些文理不通的文体说成是新语言。 他说,真正的变化跟进步是一回事,但懒惰或没有学问是另一回事,不可能混为一谈。 对于年轻一代发展出来的文字,他虽然认为这种趋势是健康的,但不能因此把文理不通的都说成是新语言。

剩三分一时间阅读写作

甫获得第13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的余光中,今日下午接受中文媒体联访,针对文学、语言等课题发表他的看法。访问中,他也畅谈自己的生活,言谈间处处展现幽默与睿智。
他一生以诗、散文、评论和翻译作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他形容自己三分之一是学者,三分之二是作家。“如此一来,大学同事认为我是文坛的人,文坛上的人又认为我是学院派,所以都不跟我竞争,我也不会抢他们生意。”

对马华文学观察不深

至于日常生活,他指现在三分之二的时间花在到处去出席活动,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阅读、写作等方面。他也希望自己能安定一点,不用天天出动。
这次虽然是他第六次来马来西亚,但他坦言对马华文学的观察不够深入。至于马华文学应如何缩短与世界华文文学的距离,他认为这要看作家的努力和成熟度,以及海外华文作家对他们的评价。他希望花踪的世界华文文学奖也会有奖落马来西亚的一天。
对于现今的华文写作水准,他说,越是新生代越是利用科技,写作方式有所不同。他认为年轻一代比较朝前看,年老一代比较珍重历史。

文言很重要

余光中觉得文言很重要,尤其要成为华文作家,要懂得两个传统,一个是从诗经楚辞以来的大传统,另外一个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小传统。他说,文言在我们的生活仍然重要,它以成语的身分留下来,而成语存在着基本美学。
访问中他也提到他跟妻子的相处之道。他曾经在夫妻俩结婚30周年时写过一首诗──《珍珠项链》,还买了一条珍珠项链给妻子。
“我写的这首诗,说我们30年的往事就像滚落在很多角落里的珍珠,可是这项链来了之后,就把很多珍珠串在一起。这30年怎么过呢?晴天就是露珠;雨天就是水珠;我们不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念珠,互相怀念。”
明年是他们夫妻结婚60周年,也就是钻石婚。他幽默说道:“大概这次来的演讲费还不够买钻石婚的礼品。”
另外,对于有媒体询问他对明年台湾总统选举的看法,他表示自己不是政治评论家,那些每晚上电视节目开讲的台湾名嘴也许比他更了解。

《星洲日報》2015年7月20日




名画美感转化为诗 余光中风趣分享美学两小时


余光中說,他寫詩不問主義,也不希望有所謂的余光中主義。

(吉隆坡19日讯)第13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余光中今日为大马读者上一堂美学课,谈他如何从东西方名画取得灵感,再把美感经验转化为文字写成诗。 他以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方式导读他的作品,并现场朗诵诗歌,长达两小时的讲座让台下听众掌声不断。

学贯中西的他,今日讲座主题为“美感经验之转化──灵感从何而来”。
他认为,写诗应该不问主义,只问主题,他也不希望有所谓的余光中主义,认为只要有好的就可以学习。
谈到美感经验之转化,他列举美术史的名画,如《最后的晚餐》、梵谷的《星空夜》等作品,分享他如何把名画的意象转化为诗歌的语言。

艺术创作有3条件

他指出,艺术创作有3个条件,即知识、经验和想像。他觉得想像力有时最重要,因为有些东西无法核对事实,例如宗教、历史和神话传说的场面,这时要靠的是想像。“但想像力也不是乱想,还是要有一点道理,虚实之间就是大学问。”

除了想像力,他认为文学创作还需要有同情心。他举例,一只鸟掉在地上飞不起来,我们若难过,那是因为我们有同情心。他认为作品如果没有同情心,会让人看不下去。

对于读者询问他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看法,他表示自己不喜欢后现代主义,因为后现代主义什么都能纳入其中,而后现代主义要成功也不容易,他认为诗的理论和实践是两回事。

他说,写诗是我们生活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不一定只有美好的经验才能入诗,不好的经验也可以写成诗。

余光中昨晚获颁第13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今日的讲座座无虚席,约500人出席,由《文讯》杂志社总监杨宗翰主持。


新山皇后国中的学生在余光中的讲座开始前,朗诵余光中的《蜀人赠扇记》。

《星洲日報》2015年7月20日


花踪文学奖海内外作家交流会 跟11作家聊一聊

(吉隆坡19日讯)“花踪文学奖国内外作家交流会”邀请了国内外11名作家畅谈文学,本地作家龚万辉、吕育陶、李忆君、李树枝、许裕全和许通元,新加坡李茀民以及台湾张铁志、李瑞腾、封德屏和宋芳绮,从少年小说、长篇小说、音乐与新诗、网络文学聊到政治文学,几乎是无所不谈。

交流会由主持人胡金伦与黄俊麟带领出席者走入文学的世界。


主持人黄俊麟

主持人胡金伦


李忆君(马华作家)谈长篇小说
“写作材料来自生活经验”

“马华作家不一定要强调自己是马华作品,不必特别去标签自己,但你来自这片土壤,离不开这片土地。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想法,我们无法要求作家要关心某个课题,因为这样的要求对作家不公平。比方说作家不了解橡胶林,他又如何去写橡胶林的东西?写作最大的材料来自生活经验。”



李瑞腾(台湾资深评论家兼学者)谈长篇小说
“社会支援力道不够”


“长篇小说发展上,社会对文学的支援系统不是没有,只是力道不够。以台湾的经验,台湾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为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专案补助计划,为创作者提供补助金来完成长篇小说。经济力量、学术力量、社会力量,集体来支持这一类文体,才能让它有更好的发展。”


李茀民(新加坡诗人兼音乐人)谈歌与诗
“短诗非华文文坛传统”


“每一年新加坡的财政预算案报告,预测未来一年经济很昌盛,我于是忍不住写了三行短诗:昌盛/太阳底下/说大话。西方自古都有写长诗的传统,但华文文坛并没有这样的传统,但我特别喜欢短诗,比如有一首短诗叫《日出》只有短短两个字,即圆/寂。”


封德屏(《文讯》总编辑)谈文学杂志
“《文讯》报道台文学”


“《文讯》杂志主要在做的是关于台湾文学发展的现象、台湾的出版动态以及报道台湾文学的大小事。除此以外,过去四年来举办了一千场左右的活动,我们觉得只要能够吸引人喜爱文学,我们都会愿意做。”


吕育陶(马华诗人)谈政治文学
“政治诗可反讽表达”


“说到把政治写进文学里,早期写政治诗的是马华诗人傅承得,他针对比较大课题写广义的诗,比如1987年的茅草行动。那时候的我刚接触文学,喜欢听反对党的政治演说,并把这些元素写进我的诗里。我认为政治诗不一定是直接批判,可以通过反讽的方式来表达。政治无所不在,与我们息息相关,因此写作人不能置身事外。”


许通元(《蕉风》执行编辑)谈文学杂志
“马华文学看到成绩”


“经营文学杂志一直不容易,在马来西亚也是,放眼看本地的文学杂志还剩下几家?除了文学杂志,还要靠报章的文学版。而马华文学自90年代的成就是令人越来越开心的,已经慢慢看到了成绩。”


张铁志(台湾作家、文化政治评论者)谈政治文学
“抒情手法写政治评论”


“我写政治评论也尝试抒情的手法,其实什么形式的文字都可以成为文学,只要文字的提炼到达一个水平。文字的力量是广泛而普遍的,一个社会如果每一种文字都要关心政治,那确实很可怕,但一个社会中如果没有一个人关心政治和回避社会问题,同样也是很可悲的事情,表示你很多事情都不能说。”


许裕全(马华作家)谈记录生命的历程
“没有掌声就当修行”


“我喜欢文学创作,但不是横空出世的天才,通过书写,体验到文字带给我的美好。在文学这条路上,如果没有人给你掌声,就当作是修行,至于有没有掌声,就看有没有缘分。”


宋芳绮(作家)谈记录生命的历程
“小说笔触写人物传记”


“在写人物传记时,我经常思考要如何把真实的故事呈现出来?如果平铺直叙的话,为什么读者要去看这个故事?最后我决定用小说的笔触与架构写出来,但我不用构思一个特殊的人物和对象,因为往往访问的对象都有非常丰富的生命历程。”


李树枝(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教授)谈诗歌
“一天2读陈克华著作”


“当初刚到台北时,每天到金石堂书局看诗集,在读了陈克华老师《我捡到一颗头颅》这本时,看不懂,晚上再去看一遍。里面提到的在路上捡到一些乳房、手指和生殖器官等等,这些碎片的双重异化非常讽刺反讽,具有批判尺度。”


龚万辉(新生代马华作家)谈马华文学的本土化
‘不同环境开出不同花’


“创作是不是应该本土化,我可能没有那么焦虑,因为不同环境开出不同的花。就像现在会场外面正在进行Cosplay展,我也希望把他们写在自己的小说里。这些题材可能是我的上一代的作家没办法掌握的,正如我无法掌握他们所经历的马共年代或更久远的年代。”



“花踪文学奖国内外作家交流会”受邀作家为龚万辉(左三起)、李茀民、吕育陶、张铁志、李忆君、李瑞腾、封德屏、李树枝、宋芳绮、许裕全和许通元。主持人为胡金伦与黄俊麟(左一与左二)。

《星洲日报》2015年7月20日



  第13届花踪文学奖新秀奖颁奖典礼

“今日心血造就文坛未来” 曾毓林:星洲为信念努力


曾毓林在颁奖典礼上致词表示,“花踪”文学奖花开处处,朵朵美丽;今天,花踪文学奖不只是星洲日报专有,反之是属于马来西亚每一个爱好文化、文学,相信文字力量的人所共用。

(加影15日讯)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表示,在人文领域上,星洲日报一直都在朝“文学净化人心、文化提升道德、艺术美化人生”的信念而努力。

“花踪文学奖是星洲日报对文学的深情与用心之一。今年,我们也透过副刊提出‘全民阅读.全民创作“的理念。而把花踪新秀文学奖当作一项重要的活动来举办,是因为我们相信:马华文坛的未来,乃至国家未来的人文精神,全仗我们今天对年轻人所付出的心血有多少?”

他是于今晚在新纪元大学学院无极厅举办的“第13届花踪文学奖新秀奖颁奖礼”致词时如时表示。他也说,一路走来,“花踪”文学奖花开处处,朵朵美丽;今天,花踪文学奖不只是星洲日报专有,反之是属于马来西亚每一个爱好文化、文学,相信文字力量的人所共用。“主导花踪未来走向的,也不是工委会成员,而是大马文坛上愿意一起耕耘,一起护花的爱花人。”

来自台湾的小说家朱宥勋、本地作家黎紫书、许裕全、龚万辉、周若鹏、吕育陶、方路、艺术工作者周金亮、林文荪及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主任伍燕翎等皆出席颁奖礼。


花踪新秀奖得奖人、花踪文学奖工委会成员、评审及演出嘉宾一同合照。前排左起方路、郑羽伦、江柳卿、周若鹏、许裕全、龚万辉、曾翎龙、曾毓林、伍燕翎、朱宥勋、吕育陶、黎紫书、梁靖芬、陈颖萱、张月华、李俐莹、邱伟扬。

285人参与首届花踪后浪文学营

285名爱好文学的青年,从昨午开始,为文学而来,聚集在加影新纪元大学学院无极厅,参加第13届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工委会所举办的“第一届花踪后浪文学营”。

这项由星洲日报主办、花踪文学奖工委会策划,获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与《学海》周刊协办的青年文学营,是本届花踪文学奖新增设的系列活动。

文学营的讲师阵容有来自台湾的新锐小说家朱宥勋以及本地一众知名作家与诗人如黎紫书、梁靖芬、许裕全、吕育陶、方路、龚万辉、周若鹏和曾翎龙。这几位本地知名作家同时也是花踪文学奖和多个台湾文学奖的常胜作家,他们三天皆全天驻守在文学营内,并分别主讲小说、新诗及散文3种文类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以勉励青年勇于提笔创作。


汇集第11、12及13届花踪新秀文学奖得奖作品的《后浪文集》,以九张拼图拼凑出文集封面,进行别开生面的推介礼,寓意新秀(浪花)汇聚、前涌后继延续马华文学创作。左起为龚万辉、许裕全、梁靖芬、黎紫书、方路、朱宥勋、吕育陶、周若鹏、伍燕翎及曾毓林。

“花踪后浪文学营”发出的呼声是:后浪,涌来吧!

第13届花踪新秀奖颁奖典礼上也推介了收录了本届新秀奖得奖作品的《新秀文集》,周金亮、林文荪演绎《花踪之歌》、周若鹏朗诵新诗、新纪元学院呈献戏剧小品等。


“海水到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花踪”,表演嘉宾林文荪(左起)及周金亮为现场观众奏起《花踪之歌》,也意味着两年一度的花踪新秀文学奖宣告圆满落幕。


花踪新秀奖得奖名单

新秀新诗奖
首奖:郑羽伦《为你撑伞》
评审奖:李俐莹《情诗》、陈奕进《为青春填写的赎罪券》

新秀散文奖
首奖:江柳卿《阁楼花事》
评审奖:陈怡廷《南回光轴》、张月华《红痘》

新秀小说奖
首奖:邱伟扬《洞口》
评审奖:陈颖萱《不过如此》

《星洲日报》2015年3月16日




  后浪文学营

文学后浪,涌过来了 285人参加首届花踪后浪文学营

(加影15日讯)285名爱好文学的青年昨午为文学而来,聚集在加影新纪元大学学院无极厅,参加第13届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工委会所举办的“第一届花踪后浪文学营”。

原本“后浪文学营”只开放100个名额,不过文学青年的反应超乎工委会成员的想像,报名者激增到285名。


285名将是马华文坛未来生力军的文学青年踊跃出席“第一届花踪后浪文学营”,现场座无虚席。

他们有者远从北马或南马而来;有者单枪匹马;也有者在学校华文老师或写作班老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而来,那一张张对文学和写作充满热情的脸孔,令星洲日报同事及国内外讲师皆深为动容。
这项由星洲日报主办、花踪文学奖工委会策划,获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与《学海》周刊协办的青年文学营,是本届花踪文学奖新增设的系列活动。

与作家们近距离交流

它旨在让热爱文学阅读、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中学生及大专生有机会与作家们近距离交流,一同分享文学创作的心得和感悟。
文学营的讲师阵容有来自台湾的新锐小说家朱宥勋及本地一众知名作家与诗人如黎紫书、梁靖芬、许裕全、吕育陶、方路、龚万辉、周若鹏和曾翎龙。这几位本地知名作家同时也是花踪文学奖和多个台湾文学奖的常胜作家。


朱宥勋主讲“文学教我的事”,让营员对小说创作有更具体的概念。


黎紫书(右)谈小说的人物及梁靖芬谈小说的冲突与张力时,让台下文学青年获益不少。

难得的是,他们3天皆全天驻守在文学营内,分别主讲小说、新诗及散文3种文类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以勉励青年勇于提笔创作。

海内外作家诗人分享创作 互动交流 笑声连连

“花踪后浪文学营”发出的呼声是:后浪,涌来吧!

为期3天的后浪文学营昨天下午正式展开,黎紫书和梁靖芬主讲“小说的人物、冲突和张力”;台湾新锐小说家朱宥勋主讲“文学教我的事”;晚上则是朱宥勋、黎紫书、梁靖芬、许裕全、吕育陶、方路、龚万辉、周若鹏和曾翎龙在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主持的“今晚文学不打烊”交流会中分享“我如何开始写作?”9位作家侃侃而谈,场内也笑声连连,轻松且温馨。


9名作家在“今晚文学不打烊”的环节中与营员分享“我如何开始写作?”。左起为曾翎龙、许裕全、龚万辉、周若鹏、吕育陶、梁靖芬、黎紫书、朱宥勋和方路。

今天的节目包括龚万辉和许裕全主讲“散文的时间、真实与虚构”;方路、吕育陶和周若鹏主讲“新诗的抒情、批判与魔法”、作家零距离交流会,晚上则有第13届花踪新秀奖颁奖典礼、《新秀文集》推介礼和文艺演出节目,如周金亮、林文荪演绎《花踪之歌》、周若鹏朗诵新诗、新纪元学院呈献戏剧小品等。每天的节目也包括营员作品分享与点评。


龚万辉(左)主讲“散文的时间”,许裕全主讲“散文的真实与虚构”。

除了征文性质的花踪文学奖新秀奖成续会在现场揭晓之外,工委会也设了“花踪后浪文学营创作奖”,颁给现场创作中写得最好的营员,他将获得价值1千令吉的书券。

《星洲日報》2015年3月16日






首届花踪后浪文学营落幕 颁发创作奖3组奖项 丘凯文成双料得主

(加影18日讯)为期3天的首届花踪后浪文学营圆满结束,工委会同时也颁发了后浪文学营创作奖,鼓励新一代的文学创作者。

后浪文学营创作奖总共分为3组,即小说组、散文组和新诗组。小说组的参赛作品有24件;散文组44件;新诗组50件。每组各设首奖与评审奖。

得奖者当中,丘凯文是双料得主,他同时获得小说组首奖和散文组评审奖。另外,新诗组首奖得主李俐莹和评审奖得主陈奕进,他们在前一天已夺下第13届花踪文学新秀奖的新诗组评审奖。小说组评审奖得主邱伟扬之前也率先获得花踪文学新秀奖的小说组首奖。

第一届花踪后浪文学营是配合花踪文学奖新增设的活动,由星洲日报主办、花踪文学奖工委会策划,获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与《学海》周刊协办,旨在让热爱文学的中学生及大专生有机会与作家们近距离交流,一同分享文学创作心得。

评审讲评参赛作品缺点

这项为期三天两夜的文学营在新纪元大学学院举行,讲师阵容包括台湾新锐小说家朱宥勋及多位本地作家与诗人如黎紫书、梁靖芬、许裕全、吕育陶、方路、龚万辉和周若鹏。他们同时也是第一届花踪后浪文学营创作奖的评审。

小说组的评审有朱宥勋、黎紫书和梁靖芬。朱宥勋在代表评审讲评时表示,有一半的参赛作品不能称之为小说,因为这些作品严格来说只是在记录生活而没有故事。他勉励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写出就算别人不认识你,也能透过你的故事理解你的作品


第一届花踪后浪文学营小说组创作奖的得主与评审:左起为黎紫书、邱伟扬、丘凯文、朱宥勋和梁靖芬。

散文组的评审则有龚万辉和许裕全。他们本来期待有作品能让他们感到惊喜,但结果寄来的作品让他们觉得少了一点创意。不论如何,许裕全认为得奖的作品在文字方面的表现还不错。


第一届花踪后浪文学营散文组评审龚万辉(左一)和许裕全(右)颁奖给梁馨元(左二起)及丘凯文。

至于新诗奖,评审则包括周若鹏、吕育陶和方路。周若鹏表示,评审们很快就取得共识选出得奖作品,其余作品则缺乏诗意,例如有人尝试运用意象技巧,却无法带出讯息。


第一届花踪后浪文学营新诗组创作奖的得主与评审:左起为方路、吕育陶、宋万成、李俐莹、陈奕进和周若鹏。

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在为文学营作总结时指出,参加文学营之后未必得成为文学家,只要营员们在过程中学到东西和燃起对写作的热忱,对主办单位来说已是功德圆满。

第一届花踪后浪文学营总共吸引285名爱好文学的青年参加,他们有的来自北马和南马,有者甚至从东马远道而来,也有不少营员是在学校中文老师或写作班老师的带领下前来参加。

50


第一届花踪后浪文学营的营员与工委会在拍大合照时比出花的手势,象征花踪。第二排坐者左起为营长郑文彬、峇株巴辖敦依斯迈中学带队老师蔡玉琴、吉隆坡中华国民型中学带队老师陈芳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舛古锐、梁靖芬、黎紫书、朱宥勋、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主任伍燕翎、曾毓林、《学海》主编曾翎龙、龚万辉、吕育陶、许裕全、周若鹏、方路和营长曾咏邰。

《星洲日報》2015年3月19日



  第13届花踪文学奖 - 评审阵容

马华文学大奖
决审评委:封德屏、朱亚君、张景云
初审评委:曾毓林、潘碧华、黄俊麟、梁靖芬、曾翎龙

马华小说奖
决审评委:陈雪、甘耀明、李天葆
复审评委:贺淑芳、林惠洲、庄华兴
初审评委:周锦聪、梁靖芬、许钦斐

马华散文奖
决审评委:廖玉蕙、锺怡雯、胡金伦
复审评委:梅淑贞、林金城、陈湘琳
初审评委:李英华、徐婉君、周若鹏

马华新诗奖
决审评委:陈克华、李茀民、沙禽
复审评委:游以飘、小曼、黄远雄
初审评委:黄俊麟、曾翎龙、黄建华

报告文学奖
决审评委:李瑞腾、张铁志、宋芳绮
初审评委:曾毓林、郑丁贤、高佩瑶

新秀小说奖
决审评委:龚万辉、林春美、伍燕翎
初审评委:那天晴、李宣春、吴鑫霖

新秀散文奖
决审评委:许裕全、潘碧华、庄若
初审评委:陈勉壮、左行风、郑德发

新秀新诗奖
决审评委:方路、吕育陶、邢诒旺
初审评委:陈燕棣、赖殖康、刘耀胜

Copyright © 2023 Sin Chew Media Corporation Berhad (98702-V).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Go to Top